本期推荐阅读:
刘伟民1,麻常雷2,陈凤云1,刘蕾1,葛云征1,彭景平1,吴浩宇1,王泉斌1
(1.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
2.国家海洋局 海洋技术中心,天津 300112)
论文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常规化石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能源短缺和降低污染的途径之一。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简称海洋能)已成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亦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课题。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我国沿海和海岛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所需能源可通过就地开发海洋能加以解决;同时,海洋能开发利用对于海防建设和海上平台的能源供给也具有特殊意义。
正因如此,海洋能开发利用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最近几年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刊密切关注这一研究的动向,特别邀请持续并跟踪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刘伟民研究员及其团队,撰文论述了国内外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技术进展,以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较系统的参考。
作者简介:
刘伟民,男,1964-08出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入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海洋温差发电、海水淡化、海水源热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其中主持科技支撑项目1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项目3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项目1项、中-韩合作项目1项,主持技术开发服务课题十余项,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06年以来发表论文32篇,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论文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技术进展,通过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认为国际潮汐能技术已达到商业化运行阶段,潮流能技术已进入全比例尺样机实海况测试阶段,波浪能技术已进入工程样机实海况测试阶段,温差能技术已进入比例样机实海况测试阶段,盐差能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通过对国内外技术比较认为我国潮汐能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潮流能和波浪能等主流海洋能技术基本处于比例样机的海试阶段,在关键获能技术和安全性方面尚待进一步的突破。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更大规模的环境友好型潮汐能技术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大型潮流能机组与小型潮流能机组并重,漂浮式技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波浪能发电装置稳定性和生存性稳步提高,探索装置阵列化应用;海洋温差能混合工质高效热力循环的使用和海水淡化、空调制冷的综合利用;盐差能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低成本专用膜的规模化生产。
关键词: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进展;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
《海洋科学进展》与《海岸工程》编辑部
2018-02-12